第121章(2 / 2)

京兆尹 云雪扇 3255 字 2个月前

“陛下,臣虽可担保楚王爷性命无虞,却不能将他救治如常。”宋太医偏头细思,叹恼道,“臣以为,楚王爷,当是中了毒。”

“什么?”皇上拍桌站起,惊怒之下竟是一踉跄。身旁徐公公箭步上前将他扶稳,急声喊道:“陛下!”

皇上扶住桌案,一把推开徐公公。负手背后缓缓走下台阶,瞪向宋太医的目光凌厉异常:“你刚才的话,再说一遍?”

“这种毒性不似中原毒家惯用药理,臣猜测,或许是异族药物?”

此言一出,殿中顿时纷纷议论起来。大臣们交头接耳:“楚王爷在琼关与魏军交战数十年,会不会是魏蛮子明面战不过王爷,所以派人暗中加害?”

“有道理,而且王爷是入京后毒发,算算下毒的时间,不刚好是离开琼关的时候吗?”

皇上的脸色越来越黑,良久,他沉声道:“此毒,如何能解?”

“臣才疏学浅,实在不知。”宋太医拱手回道。

钱太医心下一咯噔,眼见皇上又要发怒,情急上前拽住皇上衣摆,大声道:“陛下,不如张贴皇榜,广纳名医,为王爷解毒……”

“此意尚可,”宋太医点头道,“民间高手如云,说不准便有擅长治解魏国毒药的郎中。”

“皇兄,二哥为国戎马半生,立下赫赫战功。臣弟相信,但凡是大齐子民,绝没有听楚王有危而不尽力的。”禄亲王见机,也赶忙出声劝道。

殿中众人纷纷附议,皇上不耐地揉了揉额头,回身朝座上走去,片刻后摆手道:“也罢,那便如此吧。鸿胪少卿,去把魏国使臣暗中扣下,叫大理寺亲自带人去好生探问一番。”

鸿胪少卿出列应下。皇上扶着御案坐下:“至于发榜一事,就交由丞相去办吧。”

正抿完一口清茶的陈聿修闻声仰头,他垂眉一笑,欣然起身,磁沉清越的嗓音透过臂下袍袖稳稳传来:“臣,遵旨。”

皇上抬了抬眼,目光一动不动地望着他。忽而扯唇一笑,叹息道:“二弟陡然昏厥,倒叫朕险些忘了问清楚。聿修啊……你方才说你已有心上之人?”

殿中大臣们相视一眼,逐渐察觉了那御座两头的君臣间,若有若无的微妙气氛。皇上一向谨礼拘行,断不会在自己亲弟性命刚过危机之时,还拿姻缘情事作玩笑。然而此时,却非要在此不合宜的情形下公然谈之,难道……

难道是因为刚刚被丞相破掉的贪污大案?陛下这是想告诫他,哪怕他陈聿修的权力再大,威望再升,他也依然是被陛下牢牢握在手心……

素衫墨氅的身影凝然不动,许久,他哑声道:“不错。”

世子扶着内殿的门,踏着疲惫的长影,缓缓迈步走出。夜间清冷的凉风吹过,他紧了紧汗湿的领口。金丝皂靴踩在麟德殿梁上红笼印照下的硕大光晕里,他听见殿中一道清冷的嗓音:

“臣心仪虞大学士之女虞惜霜久矣。”

世子陡然瞪眼,浑身僵直地立在殿门口,望着那道熟悉的修长人影。朝御座叩拜的动作,似被放慢般清晰印入眼帘。他甚至看清那黑发散隙间,半垂的眸眼深邃如潭。

殿中顿时喧哗起来,要不是筵席被延到了夜里,女宾早已归府,那虞惜霜是何模样姿态,早被人看探了个遍。如今,只有虞大学士一人震惊地坐在位末的席上,突如其来地接受四方同僚的道喜,还犹自茫然。

皇上长眉舒展,抚须大笑:“如此美事,不该被二弟的病耽搁。虞学士那嫡女朕见过,诗书气质,文华谈吐都能与你相配。”他轻咳一声,抬声唤道,“虞爱卿。”

“臣……臣在。”虞大学士躬着身快步走到殿中,与陈聿修并排而拜。

“丞相欲求娶你的嫡女,你可乐意?”

“陛下,臣女能得……得蒙丞相慧眼,岂会有半分不乐意?只是,”虞大学士踌躇地瞟了眼身旁,“只是小女还有半年才及笄,臣怕……”

“唉,”皇上抿嘴笑道,“半年而已, 难道还担心丞相等不得。聿修,你说是不是?”

虞大学士战战兢兢地看着陈聿修,却见对方只是淡淡地笑了下。宽大的袖摆随着手臂扬起,脑后瀑墨长发华光流耀,他俯首道:“还请陛下成全。”

“哈哈……”皇上朗声大笑,满面喜色,“虞爱卿,这下你该安心了吧。来人,传朕旨意,虞大学士女,秉性端淑,持躬淑慎,静正垂仪。兹特以指婚丞相陈聿修,责待及笄后,有司择吉日完婚。”

*

小暑过后,气温越发地拔高起来。到了大暑,更是蝉鸣连天不断,和着偶尔的蛐蛐声,声声震出满院的夏意。

郭临是在腿骨再次断裂后的第三天醒来,她撑着床一把坐起,几乎把双宁又吓一跳。干枯的长发垂在颊侧,一张漠然清冷的脸苍白如雪。她抬起眼,目光淡淡地扫过双宁。双宁欣喜的叫声尚未发出,便见她猛地扬手,将床头的汤药全部掀翻。

即使如今,他们再次上路,离开了东都,又辗转几处城镇。一样是宁静空旷的精致小院,依旧是一身白衣的病躯,然而已有什么与之前不再一样了。双宁叹口气,放下手中的药臼,望了眼窗外盛夏傍晚的紫红晴空,眨眼想了想,还是伸手去解身上的罩衫。

“唉,你干嘛?这还好多药要捣碎……”一旁的药童不解地瞟她两眼。

双宁蹙眉道:“公子出门到现在没回,姐姐一人在房里我有些不放心。”

药童撇嘴嗤声道:“若不是公子为了让她肯继续服药,承诺行到一处便开棚义诊,我们也不会忙成这样。她好端端地躺在床上,能有什么事?”他说着,拿起小厮刚刚送来的墨迹未干的药方,有气无力地念道:“蓖麻子仁二十粒,枣去皮一枚,这不是治鼻塞么?金樱子酌加白糖熬膏……连尿床也找我们?这群乡野刁民,把药王谷当做什么了……”

他自言自语间,双宁已经放下了脑后绑缚着的长辫,冲他摆摆手:“我去啦。”

“唉,喂……”

镂花朱门轻敞,门廊下一株橙黄的萱草含苞待放,瓣叶上新洒的水珠,被屋内烛光点就,片片晶亮。

床榻边摆了一张不大不小的方桌,一层厚厚的宣纸搁在其上。靛蓝的袖摆盖过桌角,修长的指节执笔而过,行云流水。甸沉的空气中一声低喃的轻笑:“阿临,今日镇上下了雨,暑热稍减,不如明日我带你去山上走走,顺便采药?”

“今日收诊一位耄耋老者,半晌不肯直言病状。到请进了内室,才支吾出实情。原是他的孙儿,长到八岁却还有遗溺之症。”

赵寻雪说着,温柔一笑,放下笔,从袖口中掏出一朵小百花,放在郭临的手里。他握着她僵硬的手,一点一点摩挲着指尖的弧度。

“这种花叫金樱子,它的果实,便是根治此症的良药。此间山野向阳处便有,原不难寻,只是那家人好面子,一直不肯求诊郎中,这才耽搁至今。八岁的小童子,玩闹时天真无畏,被喊进室内便羞红了脸。”他低声浅笑,“这个金樱子,名字的由来还有个故事,阿临想不想听?”

郭临垂下眼睑,无神的目光从窗外夜色中缓缓收回,眸光颤了颤,倏而落在了手指间孤弱的小花上。

赵寻雪温润的眸间浮起一道光,他喜形于色地娓娓续道:“早年有兄弟三家,日子过得和睦美满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三家中只有三弟一人生了儿子,一家三房便将这孩子视若珍宝。十几年过去,顽童长作青年,便该说媒了。可无论请多少媒人,也说不成亲。原来左邻右舍都知道这青年有个隐疾,尿炕。

“于是全家人开始到处寻药问医,却总不见效。直到这一天,有个背着药葫芦的老人来他们家找水喝。老人年纪很大,背上背着的药葫芦上拴着一根金黄的缨子。他喝完了水,见这家愁眉苦脸的样子,就主动相询。家人如实告知,老人便说:‘可惜我未带药于身,不过,我识得挖药的去处。那地方蒙着一层瘴气,毒煞熏人。’家人于是恳求老人:‘咱家就这根独苗,不能就此断后,愧对祖宗啊。’老人叹了口气:‘我没儿子,知道无后的辛苦。也罢,治病救人本是我的宗旨,就跑这一趟吧。’说完,背起药葫芦就走了。

“这一等就过了九九八十一天,老人才拖着身子回到这家门口。只见他面色苍白、全身浮肿,家人忙把他扶进屋里坐下。老人缓过气来道:‘我已中瘴气之毒,无药可解。但这药可以治好你们孩子的病。”说完解下药葫芦,倒地身亡。一家人难过得失声痛哭,以长辈厚礼把挖药老人葬了。办完丧事后,将药给孩子服了。连服了几次,病就好了。不久,就娶上了媳妇。再过了一年,这一家就抱上了白胖胖的孙儿。

“为了纪念这位舍己为人的挖药老人,他们把老人挖来的药取名叫‘金缨’,长久下来便唤成了‘金樱子’。因老人始终没留名也没留姓,人们只记得他背的药葫芦上系着一缕金黄的缨子……”